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中四 小石潭記及短簡三則

小石潭記
2.     作者為甚麼「伐竹取道」,也要尋找小石潭的所在?試根據本文的寫作背景加以說明。(6)(設題目標︰根據寫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內容)
答:作者千方百計尋找人跡罕至的美景,這固然是因為他本人熱愛遊山玩水,(1)同時也因為心情鬱結,不願再牽涉政治鬥爭中,於是借尋幽探勝來消磨閑暇。(2)此外,小石潭雖美,但不為人知,作者借此暗示世間的奇才就如眼前的奇山異水一樣,有待人去發掘。(2)由此可見,本文寄寓了作者懷才不遇的落寞心情。(1)

3.     在第1段中,作者對清澈的潭水感到賞心悅目,但在第2段卻又說「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為甚麼他會有這樣的轉變?試根據作者當時的處境來說明。(5)(設題目標︰根據寫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內容)
答:作者當時被貶柳州,投閑置散,心情十分抑鬱。幽靜深邃的小石潭,使他暫忘苦惱,因眼前美景而感到歡欣。(2)不過,時間一久,空無人跡、寂寥冷清的小石潭又令他感到神傷骨寒,難以忍受。(1)事實上,荒遠的永州,就像眼前的小石潭,同樣過於冷清,難以久留。作者借景物寫感受,透露了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情。(2)

4.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培養邏輯思維;培養創造性思考能力)
        (1)   作者「伐竹取道」才能找到小石潭的所在,你認為尋找的過程辛苦嗎?    這反映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4)
答:作者為追尋小石潭所在,砍竹開路,尋找的過程可謂辛苦,由此可見他喜愛遊山玩水,尋幽探勝。(2)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地方,明明沒路可行,但作者仍然執意前往,這也反映出他是一個性格堅毅,不輕言放棄的人。(2)
(2)   作者為了一睹小石潭的景色而砍伐竹林,你會建議他用甚麼方法排遣心裏的鬱悶呢?為甚麼?試分組討論,然後派代表把你們的看法說出來。(4)

答:為尋找美景而「伐竹取道」,容易發生意外,有機會遇上危險,危害自身安全。假設在現今的社會,我會建議作者和朋友觀看有趣的電影或戲劇,讓自己大笑一場,藉以排遣心裏的鬱悶。(4)(答案僅供參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2)   作者在交代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時,特別提及途中聽到清脆悅耳的潭水聲。你認為作者有甚麼用意?(6)
答:作者特別提及潭水聲,交代他是聽到淙淙的水聲,才知竹林外有個水潭。(2)最重要的是,水聲像佩玉叮咚作響,令作者興起一睹水潭風采的慾望。這解釋了為甚麼道路不通,他也不惜大費周章,「伐竹取道」,尋找小石潭。(2)此外,未寫小石潭前,先描寫清脆悅耳的水聲,也造成懸念的效果,吸引讀者看下去。(2)

2.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掌握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
(1)   試從第2段找出一個採用了動靜結合描寫手法的例子,然後完成下列表格。(3)
描寫對象
1溪流(1)                                
靜態描寫
2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1)                  
動態描寫
3像蛇爬行那樣蜿蜒(1)                    

(2)   作者在第1段怎樣以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形容小石潭的游魚?作者藉此表達甚麼樣的感受?(6)
答:作者先描寫游魚的靜態,以陽光將魚影映在水底的石上,映襯游魚靜止不動。(2)然後描述魚兒忽然又向遠處游去,往來迅速,表現游魚的動態。(2)魚兒一靜一動,像是牠們有意與遊人共同戲樂,作者藉此表達面對小石潭的景色所產生的喜樂心情。(2)

3.     細閱下列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主觀描寫與客觀描寫)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   試指出引文中哪一處屬於客觀描寫,哪一處屬於主觀描寫。(4)
答:作者描述小石潭四面竹樹環抱,寂靜無人,屬於客觀描寫;(2) 至於形容小石潭幽深悲涼,令人蝕骨傷神,又過於冷清,不宜久居,則屬於主觀描寫。(2)
(2)   作者如何通過寫景以抒懷?試加以說明。(2)
答:作者指小石潭淒清冷落,不可以逗留。是把被貶永州後寂寞悲涼的心情投射在客觀的景物上,令小石潭沾染了孤寂落寞的感情。(2)
----------------------
短簡三則

講讀《短簡三則》 內容探究(頁3.10—3.11

1.     細閱《與秦少游書》的第1段,然後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正確理解詞義和句)
(1)   為甚麼作者寫給秦少游的信特別雜亂?(2)
答:那是因為作者酒醉後寫信。作者飲酒後,先寫信給李端叔,再寫信給秦少游,由於越寫醉意越濃,所以寫給秦少游的信特別雜亂。(2)
(2)   既然雜亂,為甚麼作者不另寫一封?(2)
答:因為作者想讓秦少游在千里之外,能夠通過這封信想像自己的醉態,並因此而發笑,所以把原信寄出,而不另寫一信。(2)

2.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下列陳述,然後在相應的方格內加ü(4)(設題目標:正確理解詞義和句意;正確理解作品內容)

正確  錯誤  部分  無從
                    正確  判斷
(1)   在《與范子豐書》中,作者不想返回故鄉,因為:
        臨皋亭的風景太美;
        臨皋亭的景色很像他的故鄉。


         R
(2)   在《與范子豐書》中,作者提到:
        自己的住所不及范子豐的府第優美;
        范子豐繳納的賦稅較作者少。


   R      
(3)   在《與參寥子書》中,作者認為:
        南方和北方有不同的傳染病;
        只要是疾病,都會有致命的危險,不單只是南方的瘴氣。



R         
(4)   在《與參寥子書》中,作者認為:
        吃糙米飯是一件苦事;
        缺乏醫藥是一件苦事。


      R   

答案分析
2.(1)第一項陳述無從判斷。作者在信中沒有提及是否因為臨皋亭的景色太美而不願回鄉。
第二項陳述無從判斷。雖然作者說長江水發源自他的故鄉四川 峨嵋山,但沒有提及臨皋亭的景色與他的故鄉是否相似。
2.(2)第一項陳述錯誤。從「問范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可以知道作者並不認為自己的住所不如范子豐,所以提出誰的住所較優勝的疑問。
第二項陳述錯誤。作者所交賦稅比不上范子豐,所以在信中說:「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2.(3)第一項陳述正確。參寥子擔心作者在南方會因「瘴癘」而患上傳染病,作者於是提出「北方何嘗不病」,意謂北方亦有傳染病。
第二項陳述正確。作者在信中說:「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氣?」意思是任何疾病都會有致命的危險,並非「瘴氣」才會致命。
2.(4)第一項陳述錯誤。作者在信中說:「罨糙米飯便吃,便過得一生也得。」可見作者不認為吃糙米飯是一件苦事。
第二項陳述正確。作者在信中說:「但苦無醫藥。」表明作者以缺乏醫藥為苦事。

3.     細閱《與參寥子書》,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文中提到「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試根據書信內容,分析參寥子對作者有甚麼擔憂?作者又如何答覆?(6)
答:參寥子擔憂作者生活條件太差,(1)作者回覆生活還算可以,像辭退職務的和尚,住在小院子中,還可以在破鐵鍋中撈點糙米飯吃。(2)參寥子又擔憂南方多瘴氣,作者容易患病。(1)作者提到不論南方還是北方,都一樣會患病,患病就有機會死亡,只是擔心在南方缺乏醫藥而已。(2)

(2)   為甚麼作者要使參寥子不再擔憂自己?(2)
答:作者不希望老朋友過分為自己擔憂,於是以豁達、樂觀的語氣,概述自己遠赴貶地後的情形及心情,以安慰參寥子,使他寬心,這反映出作者與參寥子之間的友誼很深厚。(2)

4.     綜合《與范子豐書》和《與參寥子書》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培養思考和分析能力)
(1)   兩則短簡都是蘇軾貶官後寫的,試說明蘇軾面對逆境的心態。(4)
答:蘇軾面對逆境的心態:
1閑適從容:蘇軾隨遇而安,他享受臨皋亭一帶的自然風光,更指自己保持閑適的心態,便是江山風月的主人。又說自己在惠州的生活與杭州的和尚差不多,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可見蘇軾從容面對貶官後的生活。(2)
2樂觀幽默:貶官的條件雖然不佳,但作者不以為苦,他拿臨皋亭范子豐的新府第相比較,又拿南方的疾病與北方相比,認為自已的生活也不差。作者還開玩笑,如以不用交稅為樂,又取笑國醫也會醫死人。(2)

(2)   蘇軾面對逆境的心態對你有甚麼啟示?試分組討論,然後派代表把你們的看法說出來。(4)
答:面對逆境時,不要自怨自艾,反而要樂觀、從容地面對。自怨自艾不能夠解決問題,只會令自己心情更差;相反,樂觀、從容的態度,有助我們正面面對問題,冷靜地思考解決方法,逐步克服困難。(4) (答案僅供參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講讀《短簡三則》 作法分析(頁3.123.13

1.     細閱下列句子,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直接抒情)
甲:無事時寄一字,甚慰寂寥。(《與秦少游書》)
乙:專人遠來,辱手書,並示近詩,如獲一笑之樂,數日慰喜忘味也。(《與參寥子書》)
丙:未會合間,千萬為道自重!《與參寥子書》

(1)   以上三段引文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試結合作者的處境來說明。(6)
答:甲段表達了作者寂寞之情。就算秦少游寄片言隻字的信來,也可以慰藉作者寂寞的心情。(2)
乙段抒發了作者喜悅之情。作者收到遠方友人參寥子的來信和詩作,感受到友人的關懷,因此十分高興。(2)
丙段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關懷之情。作者被貶南方,歸期未知,希望朋友保重身體,以待他日相見,關懷之情,溢於言表,展現出彼此間深厚的情誼。(2)

(2)   作者運用了甚麼抒情手法?(1)
答:直接抒情手法。(2)

2.     在《與秦少游書》中,作者運用了借事(1)抒情手法,通過記述醉後寫信給秦少游,以博一笑(2)這件事,抒發貶官外地的感受和朋友之間親切之情(2)(設題目標︰學習間接抒情)

3.     細閱下列引文,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間接抒情)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與范子豐書》)

(1)   作者為甚麼說長江水大半是峨眉山的雪水?這對作者是否有安慰作用?試加以說明。(6)
答:古人認為長江源出四川,所以蘇軾長江水大半是峨眉山的雪水。(2)蘇軾四川人,當時他貶官黃州,住在臨皋亭,亭下即為長江,想起江水是從故鄉流至,自己不論飲食、沐浴都用江水,亦即來自故鄉的水,這有助慰藉作者思鄉之情。(4)

(2)   作者流露了甚麼感情?試略加說明。(4)
答:作者流露了思鄉之情和豁達的感情。從他想像長江水是源自四川 峨眉山,所用的水就是源自故鄉,可見蘇軾思念故鄉;然而蘇軾懷鄉而又不能歸鄉,所以有「何必歸鄉」的豁達語。(4)

4.     試據《與參寥子書》一文,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掌握間接抒情)
(1)   蘇軾貶官惠州後的生活是怎樣的?(4)
答:蘇軾貶官惠州後,像杭州 靈隱寺天竺寺的老和尚辭卻職務後,住在一個小院子,每天吃粗米飯。他不擔心因瘴癘而染病,只擔心缺乏醫藥治療。(4)

(2)   作者在信中抒發了怎樣的心情?(1)
答:作者抒發了貶官後怡然自得、樂觀自在的心情。(1)

(3)   作者運用了哪一種間接抒情手法?(1)
答:作者運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1)

5.     試比較下列三組句子,說明帶點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6) (設題目標︰欣賞作品的遣詞用字)
(1)   太虛書乃爾雜亂,昨夜之醉甚也。
        太虛書乃爾雜亂,昨夜之醉甚也
答:「信」字有切實的意思,用作加強語氣,說明潦草的書信確實印證了昨夜的醉態。(2)

(2)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水。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水。
答:「雪」字點出峨眉山山高積雪此一事實,顯出作者熟悉峨眉山的狀況。(2)

(3)   折足鐺中,糙米飯便吃。
        折足鐺中,取糙米飯便吃。
答:「罨」字有「撈」的意思,通過這個動作,突顯作者一切隨意,對困境毫不在乎的態度。(2)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致兒子書 參考答案

張之洞《致兒子書》
參考答案
請根據《致兒子書》的內容,回答題目。
* 在填充部分,在橫線上填寫答案。
* 在選擇題中,每題選出一個最適合的答案,然後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多選者0分。

13  本文是作者給兒子的家書,作者以 兒子留學日本一事 2分)【引申】貫穿全文。
14 作者在文首先抒發了對兒子的 思念之情2分)【引申】,從文中說:為父未嘗一日忘汝 / 恨不能一日不離汝」2分)【複述】可知。

15 作者把兒子送往日本留學,是因為當時中國外憂內亂,作者認為振興國家的方法就是培訓軍事人材2分)【解釋】,作者希望兒子在日本學習保衛國家的技術2分)【解釋】(干城之器),將來為國家效力。此外,作者認為兒子天性 好動、不喜學文2分)引申,從他在學校成績亦可見一斑,所以往日本留學是符合兒子的性情。

16 四段內容可概括為 作者對兒子的勸誡和訓勉(用不多於15字歸納)3分)整合

17 從第四段可知:
正確
錯誤
部分正確
無從判斷
作者擔心兒子在外闖禍
作者是一個重視面子的人。(2分)
【整合】
(從作者說:「萬一不幸肇禍,反足貽堂上以憂。」可知前句正確;從文中說:「甚或為日本官吏拘捕,則余之面目,將何所在?」可知後句正確。答案為正確。)
l
¡
¡
¡

18  作者叮囑兒子不可沾染以下哪些惡習?(3分)【整合】
j賭博(尤戒有狹邪賭博等行為)
k宿娼(尤戒有狹邪賭博等行為)
l驕恣(汝平日所挾以傲人者,將不復可挾)
m抽大煙
n怕吃苦(勿憚勞)
A jklm
B jkln
C jlmn
D klmn
A
¡
B
l
C
¡
D
¡

19  作者在第三段和第四段末都運用了 反復2分)【整合】修辭手法,目的是加強語氣,令兒子謹記教誨3分)【引申】。

20  作者第五段重申要兒子 專心學習2分)【整合】,與文首互相呼應。

21  作者對兒子的要求甚高,這與他身為朝廷一品大員有沒有關係?試加以闡釋。(5分)引申




參考答案:
作者對兒子的要求甚高,這與他身為朝廷一品大員有關係。首先,因為作者身為一品大員,對國家時局最清楚,他明白當時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也明白國家當時正需軍事人才,所以要求兒子努力習得軍事技能去報效國家。此外,因為他位高一品,名滿天下,他自己行事尚戰戰兢兢,不敢放恣,怕貽笑大方,怕動輒得咎,所以他對自己兒子的要求特別高,兒子在學校文科成績差劣,也會令他「憤愧欲死」。
作答原則:
(1)能切中主題,指出作者對兒子要求高與他的身份有一定的關係。
(2)提出作者對國家形勢和治國之道的分析,以及與他對兒子要求的關係。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調查指港大專生最不快樂

13/12/2013

嶺南大學公佈香港人快樂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的指數較去年微升0.2分至70.5分(100為滿分),而高收入較低收入人士快樂,月入4萬元以上的家庭,較收入低於1萬元的家庭高8分。但學歷高不一定越快樂。

對公共政策滿意度下跌

嶺大上月訪問942名21歲以上人士,發現市民對公共政策的滿意度下跌,由去年的4.77分,跌至今年的4.14分(10為滿分);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亦下跌,由去年的6.03分跌至今年的5.75分。
調查又發現,學歷高不一定快樂,按教育程度排列的快樂指數中,大專生最不快樂,只有6.74分(10為滿分);預科生、大學生和小學生的快樂程度相若,維持約7.2分。
另外,月入4萬元以上的家庭,快樂指數最高,達73.3分;收入低於1萬元的人以及沒有收入的家庭,都低於港人平均快樂指數,分別只有65.3分和66.7分。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何濼生指,雖然市民普遍對公共政策感不滿,但市民就關愛、堅毅的心理質素都較過去八年創最高,故整體快樂指數不跌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