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中五 見解論證 網絡欺凌 11月5日交

參考以下有關網絡欺凌的新聞,提出一個解決辦法。(自訂持分者角度,需以所引新聞中的任何一個例子作論證根據。)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41013/bkn-20141013200518020-1013_00822_001.html


相片引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3257555950512&set=pb.1557717784.-2207520000.1414239740.&type=3&theater

須於11月5日晚上十時前繳交

發言形式(約200-250字):
1. 5D  姓名/筆名 學號
2段內結構:
a. 指出問題的焦點(略)
b.提出解決之法的中心句
c.深入解釋如何執行(詳)
d.論證效果(詳)

講評:
1具體方法(上中下品)
2成效(上中下品)
3難點處理,例如監管、執法標準(不適用/上中下品)
4針對受眾而言,何以有效(上中下品)
5新穎獨到(能/不能)

------佳作:29、7、11
5D 11 鄺俊銘
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網絡欺凌這個問題也日益嚴重,在王君萍一事可見,現時出現了一種「不認同,即公審」的欺凌手法,她只是一心想分享她兒子的趣事,但因有人不滿,接著呼籲其他網民檢舉該專業,令專業強制被刪除。我認為這跟人們的心態有關。
所以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政府可製造一些關係網絡欺凌的影片在電視和網絡中播放,這些影片中是一些真實案例,令觀眾能代入角色,令他們明白做事前應考慮他人的感受,和令他們明白到被欺凌的人有多可憐。而之所以在電視和網絡中播放,是因為電視和網絡是現今青少年一定會接觸到的平台,所以這能令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教育片。當他們能將心比己的時候,他們便不會再在網絡上欺凌他人了。 


5D 07 張梓程
现今人们都采取不认同即公審的态度,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人们都自封判官,网络公審每天都在网络世界进行。以王君平为例,他为儿子开设脸書专頁,却被网民批评。更開設救救亚力山大的脸書专頁。我认为网民的处理及拯救手法不当。
针对这現况,我认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可设计模拟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式。首先,可利用网络在香港被普遍使用的条件,让更多网民留意及使用该应用程式。由于网络欺凌衍生的主要原因源于网民不懂设身处地,考虑被害人的感受。此外,而这个应用程式会设定成数个模拟网络欺凌的情境,让体验者亲身体验被欺凌的感受。而且应用程式應加入一些网络欺凌的真实个案,从中亦可体验被欺凌者所受的創伤及誤会,得以反省。 

講評
我認為應從執法方面入手,如今網絡欺凌會如此嚴重是因為網民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因此,警方認利用IP位置追查網民的住址,把多次參與網絡欺凌的網民繩之以法。我認為此舉可作阻嚇的作用,令網民明白他們是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從而改善網絡欺凌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首先要教育公眾,讓社會對網絡欺凌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是教育欺凌者,很多欺凌者自身存在問題,才去欺凌別人,必須讓他們知道欺凌別人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應透過其他不會傷害別人的方法提出訴求,亦應明白欺凌必須承擔的後果。 

我認為要解決網絡欺淩可以採用加強監管的方法。以警察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監管網上的留意以及網上的動態,監察著網上出現欺淩的問題所在,再針對有關的問題作出改善,如限制有關專頁的留意質素,不容許有問題的留意出現,以保護有關的受害者。以王君萍的事件為例,警方可以透過監管在亞歷山大專頁的留言,再進行有關的方法以保護王君萍的心理質素不被影響到。透過加強監管以阻嚇到網絡上的欺淩者。 

就着這情況,我認為應從教育方面入手。政府可多作宣傳,如在社區和校內舉行講座,或多印製一些小冊子,讓市民和學生了解網上欺凌的影響。當中可邀請一些曾受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到學校和社區分享自己的經歷,或把他們的經歷,所受影響和痛苦寫在小冊子。藉着教育,則能讓市民和學生明白網上欺凌的影響和害處,讓他們了解網絡欺凌不是普通群體性地發表意見,而是深深的傷害受害人的心理狀態。故教育能減少網絡欺凌,並讓更多人了解網絡欺凌的影響。 

有見及此我認為應從教育著手,舉行有關網絡欺凌的工作坊。這活動可以讓參加者可以知道受欺凌者的心理,從而帶出做任何事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工作坊性質的活動性較高,比起沉悶的講座工作坊更適合不喜愛沉悶的青少年。所以工作坊可以令青少年明白受欺凌者的感受而不會進行網絡欺凌。 

例如在學校進行講座教育學生,停止網絡欺凌發展至下一化,而設置廣告則可以糾正廣大市民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應建立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以防止受網絡欺凌打擊。例如梁同學獨特朗誦變成網絡欺凌,梁同學以「一片冰心在玉壶」回應,可見他有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網絡欺凌難以影響他熱愛朗誦的心態。 

我認為政府可以從教育著手,但面要利用一些較新穎的方式去教育。例如設計一個有關網絡欺凌的卡牌遊戲,遊戲以「鬥地主」為藍本,一開始隨機分配主色,卡上印有解決方法或欺凌方式的卡牌。欺凌者(地主)受害者(農民1)和幫助者(農民2),欺凌者可以用印上欺凌行為的卡牌,而受害者要跟著相應的懲罰,而受害者可以用卡牌印上的解決方法和幫助者合作對抗欺凌者,以手上的牌最少為勝。這遊戲可以被學生感受欺凌者和受害者的感受和受害者可以如何解決,加上現今的青少年害怕沉悶的講座,而這遊戲生動有趣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在遊戲中青少年潛移默化地吸收網絡欺凌相關的知識,又可以玩樂這是兩嬴的局面。 

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

中六 人與自然文化題 11月1日交

以下是莊子和荀子提出有關「人與自然」的論調,你比較同意何者的說法,試解釋之。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自然遠比人為的因素來得重要,認為人們是需要敬畏自然,不可逆天而成,若在人為與自然之間選擇,他們會認為只有拋棄人為,順應自然才是不二之選。但事實上,對待自然,需要以人作為主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正正是點出了人不應該消極地順應自然,需要主動地認識它、探討它,利用自然法則來創新,而非墨守成規。

須於11月1日晚上十時前提交
發言形式:
1.6A  姓名/筆名  學號
2.段內結構:中心句/解釋同意A的原因/比較為何較同意A(比較意識,需就兩種說法申明己見)(約180-200字)

改正:16
---佳作:21,22,11,31,4,12,26,27


1. 6A 黃慧怡 31
2. 我比較同意莊子提出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從中國神話裡女媧用泥土塑造人形的故事,到西方科學裡地球無機物質孕育出生命的假說,生時食用草木野獸活命,死時身埋塵土等待腐朽,說明人與大自然密不可分,人類當然要尊敬自然,保護木林水源,才能讓後人代代相傳。然而,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以認識大自然發展社會為由,暗地允許人類可以懷著貪婪的心態,無限度地掠奪耗用天然資源,無所不用其極,只為自己締造富庶文明的生活環境。過度的開發,不單造成弱勢的糧食資源分配不均,更引爆各種各樣的生態危機,自取滅亡。

1. 6A 馮婷婷 12
2. 我比較同意莊子提出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人們和其他生物都要順應自然,大自然自有他的生長規律,萬物才能順應而生。自古每人或者每種生物都在大自然擔當不同的角色:人負責生產自給自足;動物負責恊助人生產;植物恊助動物生產,環環緊扣,生物不能違逆自然的定律,而是要尊重自然,接受他們為我們帶來的一切。反觀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以發展為名破壞自然,實在有違大自然的規律。人們以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為借口,不斷興建工廠,排污系統不完備,污染源環境,影響自然生態,為大自然留下一個永不磨滅的傷口。同時某些自私人類亦利用「自然法則來創新」這個念頭用來做更多破壞自然的事,例如以工業飼料或化學肥料來飼養和種植為恊助人類生產的動物和植物,做一些違害自然的事,結果最終的惡果由人類「埋單」。 

1.6A 04 陳嘉寶 
2.我較同意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看法。我們不應盲目順從自然,反之,讓自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基。中國古代的地動儀以抗地震保人命、火藥以抗敵人保家園,指南針以引明路開拓絲綢之路,為現在中國成為強國而奠下基石。   

反之,莊子提出「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指出人們若主導了自然,便會帶來破壞。例如過度使用化石燃料,使環境受到不可修復的傷害。不過,現時人們豈不是發明了可再生能源來減少在發展時所帶來對環境的破壞嗎? 

1.6A 21 李梓熹
2.我較同意莊子所提出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整個世界理應由自然所領導,而人類只是依照著自然所運行。古時中國農民也是跟隨著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著農事,以自然決定所做的事情。現時人類對著自然依然無法控制,我們不能改變對抗自然災害的發生如地震、火山爆發等。相反以荀子所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只會是自取滅亡的行為。自然之中是環環相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們不斷開發自然,砍伐樹林,看似只是利用了一棵樹,但實則上使附近的生境受破壞,瓦解食物鏈的運行,加劇溫室效應的發生,令極地的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最後受害的也是人類自身。所以人類根本沒有能力對抗自然,更會加劇了自然的威力。 

1.6A 梁子賢 22
2.我比較認同莊子所說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人們其實離不開自然,而且自然還是作為主導。現今社會上,有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難以跳出自然的定律。例如是人類的生老病死,人的一生早已注定,根本不能由人類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死都不能由自己限制,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感到敬畏嗎?而荀子所說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確令社會的不同方面有進步,例如是醫療科技。醫療科技的進步或許能夠延遲人們的死亡,卻不能阻止人們生病,不能阻止人們老去,不能阻止人們死亡。科技的進步,令自然環境變得惡劣,例如是燃燒煤,引致有二氧化硫,最後人們需要承受大自然的怒火,在怒火之下,人們難以作為主導。 

1.6A 26 吳梓楓
2.我較同意「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我們不應順應自然,而是與自然相輔相成,結為朋友。每一個人也是屬於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思維及智慧,是難能可貴之物,更是萬物之靈。我們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身邊的事物,更會與朋友合作,共創更先進的世界,例如:我們以朋友身份借助了自然中的天然資源來改善生活。我們現在也以朋友的身份,不斷努力研發可持續資源,為的就是報答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朋友,所以人應該是更正面積極認識及了解自然。相反,莊子所說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則要人類敬畏大自然,這便破壞了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關係,雖然人類不能改變大自然的定律,如生老病死。在人類發展中,亦沒有方法能令人擁有不死之身,但這足以令人畏懼自然嗎?死是給人的休息.而不是結束人的生命。人類應畏懼的應該是自己的心靈空虛,只有它,會令你的人生毫無意義,虛耗光陰,只要生活得有意義,死並不可怕,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抗自然。 

1.6A  Fok 11
2.段內結構:中心句/解釋同意A的原因/比較為何較同意A(比較意識,需就兩種說法申明己見)(約180-200字)
我認同荀子的說法。事實上主動認識,探討和利用大自然來創新才是人與自然長治久安之法,利用自然不一定代表肆意破坏環境,同時亦非抹杀大自然生存,反之可以互惠互利各取所需,大家形成一種相附相承的共生狀態,例如可持續發展,人類借助自然界現有資源發展可再生能源,供己所需亦減低對自然界的壓力,退耕還林則可讓大自然自力演替,休養生息,亦是 「制天命而用之」中利用自然法則創新之處。
反之,前者表不自然大於一切,比人類重要,雖則人類敬畏自然,可是原因也是因為自然賜予萬物生機,生息處處,所有資源,甚至從石器時代至今的文明都奠基於大自然,但並不代表生我育我的自然有權主宰的的生命,命運是掌握於擁有者手上。正如荀子所言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人類對一切 「利」均有原始慾望,包括生存,站於人類角度,自然不可能比自身,種族,甚至所有生物的性命重要,自然只是生物的溫床,故我相信理應沒有人會為了一張床的失去而放棄睡眠的機會吧,既然有能力去利用自然法則建樹創新,有能力主宰命運,又何必要消極順應,墨守成規呢?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

中五寫作

一、對犯錯者寬恕或嚴懲,視乎:
錯事的大小
犯錯的動機
犯錯者悔過與否
對他人構成傷害與否
能否對犯錯者產生教化作用
對社會有否積極影響

全文脈絡:
段1:點題
段2:提出3個條件
段3-5:逐個條件論證,各段首句提出條件深入論證,一段一例
段6:總結及展望

二、論「現代人是醜陋的」
不宜只集中論述表面行為,宜探究行為所反映的人性本質。


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中六 文化題 11月8日交

試以現實社會的例子印證孔子所言的三種人。(約200字)
(提示:需舉出一個事例,並指出當中的三種人在事件中有何反應,以印證之。)

中庸是指不偏不倚,近情近理。孔子曾以三種性格的人來發揮何謂中庸之德。一種是狂者,一種是中狷者,一種是中行。狂者的生活態度是進取的,嫉惡如仇,但易流於偏激,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狷者的生活態度是退隱的,不甘於同流合污,但易流於消極,甚或意氣低沉。而中行的人則能折衷二者,既不猛進,也不退縮,既不消極,也不偏激,經常保持著一種中立不倚,進可堅持正義,退可抵制邪惡的一種生活態度。

發言形式:
1.6A 姓名/筆名 學號
2.作答:

改正:
27 舉例欠明確
第一種狂者,他們會不擇手段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不容許其中有任何差錯,如發生一些阻滯,他們會想絕辦法去解決,例如利用人際關係或金錢來解決。他們可以為了實現夢想,放棄身邊所有、不譯手段,花盡一切心思,也只是為了實現夢想
23:需要有共同的比較點
第一種狂者,他們會不擇手段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不容許其中有任何差錯,如發生一些阻滯,他們會想絕辦法去解決,例如利用人際關係或金錢來解決。他們可以為了實現夢想,放棄身邊所有、不譯手段,花盡一切心思,也只是為了實現夢想


---佳作:14、7、3、4、26、6、29
1.6A 陳家標 3

2.養育子女者,大概都總有自己的一套法則,法則又大約可分為三類,一種是狂者,一種是中狷者,一種是中行者。狂者派的父母,對子女的生活方式,興趣,甚至子女每點每滴的事,也要完全掌控,使子女走在自認為正確的軌道上,令子女失去獨特性,只為父母而生活。狷者派的父母,對子女的事漠不關心,任其隨意發展,消極的養育方式令子女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輔助,而在軌道上脫軌,只為自己而活。唯有中行者式的父母,會適當給予子女指導、意見,又不會過度緊逼他們,讓子女在正確的路軌上成長,一展所長,既為自己而活,也不忘父母的恩惠。 

1)6a 14 何詠琪 
2)在現今工作環境上,不同的青少年在面對工作的挑戰上持有不同的態度和性格。而言可把這些人大概分為狂者、中狷者和中行者。第一種 -狂者, 有些青少年在面對工作困難時就算辛苦仍堅持到底,放棄與家人朋友相處時間,甚至給予自己過高的工作目標令自己壓力過大,不分晝夜工作爭取表現,令自己身心俱疲。第二種 -中狷者,不少青少年在工作遇上困難後,只會認為自己沒能力而不會嘗試解決,只求由時間把困難丟淡,還輕易受到打擊而放棄工作。第三種 -中行者, 一部分青少年會積極面對工作上的挑戰,不會偏向過份爭取又不會輕易放棄,為求在工作上可以安安穩穩,遇上機會便嘗試爭取更好表現,這樣才可讓自己享受工作的生活。 


6a 07 陳宇航
在現今社會中,青少年時常面對與身邊人比較的壓力,面對這種壓力的反應因人而異,我們可大概分為狂者、中狷者和中行者。第一種是狂者,這種青少年做事進取、好勝心強,面對比較的壓力,往往會使他們本來已強的好勝心更趨膨脹,他們會在心中定立與假想敵比較的標準,可能在成績、運動等各方面以打敗對手為目標不斷努力,如最終仍比不上對手,可能使他們自尊受損,損害他們與假想敵的關係,他們更有可能不提升自己,反以損害假想敵為手段以取勝。第二種是中狷者,他們做事比較被動,當遇上身邊人的比較,若來自同儕的壓力較少,他們仍可抽身,但如這種壓力過大,可能讓本性被動的青少年生出退縮的念頭,一味認為自己及不上假想敵,不敢面對他人,造成自卑的個性,這種青少年往往難以建立自信,在社會中俯拾皆是。最後一種是中行者,他們有好勝心,卻會調適壓力,不會過份進取或退縮,這些青少年樂觀而自信,面對比較,他們會觀察並學習對手的長處,積極提升自己,但當面對過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告訴自己不同人有不同長處的道理,不過份追求高低,調適不良的好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