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中五 見解論證 網絡欺凌 11月5日交

參考以下有關網絡欺凌的新聞,提出一個解決辦法。(自訂持分者角度,需以所引新聞中的任何一個例子作論證根據。)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41013/bkn-20141013200518020-1013_00822_001.html


相片引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3257555950512&set=pb.1557717784.-2207520000.1414239740.&type=3&theater

須於11月5日晚上十時前繳交

發言形式(約200-250字):
1. 5D  姓名/筆名 學號
2段內結構:
a. 指出問題的焦點(略)
b.提出解決之法的中心句
c.深入解釋如何執行(詳)
d.論證效果(詳)

講評:
1具體方法(上中下品)
2成效(上中下品)
3難點處理,例如監管、執法標準(不適用/上中下品)
4針對受眾而言,何以有效(上中下品)
5新穎獨到(能/不能)

------佳作:29、7、11
5D 11 鄺俊銘
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網絡欺凌這個問題也日益嚴重,在王君萍一事可見,現時出現了一種「不認同,即公審」的欺凌手法,她只是一心想分享她兒子的趣事,但因有人不滿,接著呼籲其他網民檢舉該專業,令專業強制被刪除。我認為這跟人們的心態有關。
所以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政府可製造一些關係網絡欺凌的影片在電視和網絡中播放,這些影片中是一些真實案例,令觀眾能代入角色,令他們明白做事前應考慮他人的感受,和令他們明白到被欺凌的人有多可憐。而之所以在電視和網絡中播放,是因為電視和網絡是現今青少年一定會接觸到的平台,所以這能令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教育片。當他們能將心比己的時候,他們便不會再在網絡上欺凌他人了。 


5D 07 張梓程
现今人们都采取不认同即公審的态度,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人们都自封判官,网络公審每天都在网络世界进行。以王君平为例,他为儿子开设脸書专頁,却被网民批评。更開設救救亚力山大的脸書专頁。我认为网民的处理及拯救手法不当。
针对这現况,我认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可设计模拟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式。首先,可利用网络在香港被普遍使用的条件,让更多网民留意及使用该应用程式。由于网络欺凌衍生的主要原因源于网民不懂设身处地,考虑被害人的感受。此外,而这个应用程式会设定成数个模拟网络欺凌的情境,让体验者亲身体验被欺凌的感受。而且应用程式應加入一些网络欺凌的真实个案,从中亦可体验被欺凌者所受的創伤及誤会,得以反省。 

講評
我認為應從執法方面入手,如今網絡欺凌會如此嚴重是因為網民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因此,警方認利用IP位置追查網民的住址,把多次參與網絡欺凌的網民繩之以法。我認為此舉可作阻嚇的作用,令網民明白他們是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從而改善網絡欺凌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首先要教育公眾,讓社會對網絡欺凌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是教育欺凌者,很多欺凌者自身存在問題,才去欺凌別人,必須讓他們知道欺凌別人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應透過其他不會傷害別人的方法提出訴求,亦應明白欺凌必須承擔的後果。 

我認為要解決網絡欺淩可以採用加強監管的方法。以警察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監管網上的留意以及網上的動態,監察著網上出現欺淩的問題所在,再針對有關的問題作出改善,如限制有關專頁的留意質素,不容許有問題的留意出現,以保護有關的受害者。以王君萍的事件為例,警方可以透過監管在亞歷山大專頁的留言,再進行有關的方法以保護王君萍的心理質素不被影響到。透過加強監管以阻嚇到網絡上的欺淩者。 

就着這情況,我認為應從教育方面入手。政府可多作宣傳,如在社區和校內舉行講座,或多印製一些小冊子,讓市民和學生了解網上欺凌的影響。當中可邀請一些曾受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到學校和社區分享自己的經歷,或把他們的經歷,所受影響和痛苦寫在小冊子。藉着教育,則能讓市民和學生明白網上欺凌的影響和害處,讓他們了解網絡欺凌不是普通群體性地發表意見,而是深深的傷害受害人的心理狀態。故教育能減少網絡欺凌,並讓更多人了解網絡欺凌的影響。 

有見及此我認為應從教育著手,舉行有關網絡欺凌的工作坊。這活動可以讓參加者可以知道受欺凌者的心理,從而帶出做任何事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工作坊性質的活動性較高,比起沉悶的講座工作坊更適合不喜愛沉悶的青少年。所以工作坊可以令青少年明白受欺凌者的感受而不會進行網絡欺凌。 

例如在學校進行講座教育學生,停止網絡欺凌發展至下一化,而設置廣告則可以糾正廣大市民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應建立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以防止受網絡欺凌打擊。例如梁同學獨特朗誦變成網絡欺凌,梁同學以「一片冰心在玉壶」回應,可見他有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網絡欺凌難以影響他熱愛朗誦的心態。 

我認為政府可以從教育著手,但面要利用一些較新穎的方式去教育。例如設計一個有關網絡欺凌的卡牌遊戲,遊戲以「鬥地主」為藍本,一開始隨機分配主色,卡上印有解決方法或欺凌方式的卡牌。欺凌者(地主)受害者(農民1)和幫助者(農民2),欺凌者可以用印上欺凌行為的卡牌,而受害者要跟著相應的懲罰,而受害者可以用卡牌印上的解決方法和幫助者合作對抗欺凌者,以手上的牌最少為勝。這遊戲可以被學生感受欺凌者和受害者的感受和受害者可以如何解決,加上現今的青少年害怕沉悶的講座,而這遊戲生動有趣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在遊戲中青少年潛移默化地吸收網絡欺凌相關的知識,又可以玩樂這是兩嬴的局面。 

35 則留言:

  1. 5D 史寒冰 22

    現今網民上網時見到一些自己覺得有問題的事便會以審判者自居來作出「公審」,肆意謾罵。以人氣博客王君萍為例,被網民判定為利用兒子「賺名賺利」,在專頁上以留言攻擊她及利用網站的檢舉制度把她的專頁刪除。網民過份放大自己的權利,且過於偏激。針對網民的錯誤觀念,我認為應以教育手法糾正。政府可在討論區或社交網站上刊登廣告提醒留言者注意自己言行,教育網民應理性表達已見。這樣能糾正網民的觀念,讓他們明白他們可以對自己不認同的事物作出評價,但不可作出攻擊性的言行,避免他們隨便根據自己的原則,以惡意的手法來批評別人。

    回覆刪除
  2. 5D 03 莎士
    現今資訊科技發達,但利用虛假資料申請帳號的情況十分普遍。很多人認為用假帳號去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別人是不會發現是誰幹的,藉此去傷害他人使自己得到短暫的快感‧
    針對這現況,我認為政府應立法規管網絡公司必須加強其資料核對能力。若果網絡公司配合的話,便可豁免繳交某些雜費, 以此鼓勵他們共同合作。這法例能避免有不法之徒利用虛假資料去申請帳號攻擊別人。此外,當發現有人用攻擊性留言傷害事主時, 事主和警方亦有途徑尋找該犯人。在嚴厲的網絡規管下, 以假帳號去進行欺凌的行為便會減少。

    回覆刪除
  3. 5D 黃偉振 33
    我們可以從該兩件事中看得出現在有新形態的網絡欺凌方法,例如使用假賬號冒認被欺凌的人。以王君萍為例,她為自己兒子開了個專業分享她兒子的趣事,但卻被網民說她利用兒子賺名利,接著呼籲其他網民檢舉該專業,令專業強制被刪除。而我覺得網民的做法太過偏激,我認為可教育網民同理心。政府可以透過學校舉行一些講座教育學生同理心,因為現今喜歡上網的人大多都是青少年,所以如果從學校開始進行我認為是有效的。教育他們將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果可以教育他們設身處地從別人的立場及考慮別人的感受時,就會知自己的欺凌行為是令人多麼的難愛。所以我認為教育同理心是可以制止這一類的事件。

    回覆刪除
    回覆
    1. 5D 黃偉振 29
      我們可以從該兩件事中看得出現在有新形態的網絡欺凌方法,例如使用假賬號冒認被欺凌的人。以王君萍為例,她為自己兒子開了個專業分享她兒子的趣事,但卻被網民說她利用兒子賺名利,接著呼籲其他網民檢舉該專業,令專業強制被刪除。而我覺得網民的做法太過偏激,我認為可教育網民同理心。政府可以透過學校舉行一些講座教育學生同理心,因為現今喜歡上網的人大多都是青少年,所以如果從學校開始進行我認為是有效的。教育他們將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果可以教育他們設身處地從別人的立場及考慮別人的感受時,就會知自己的欺凌行為是令人多麼的難愛。所以我認為教育同理心是可以制止這一類的事件。

      (打錯學號了,sorry)

      刪除
  4. 5D 07 張梓程
    現今人們都採取「不認同,即審判」的態度,隨着網络不斷發展,人人都自封判官,「網络審判」每天都在网络世界進行。以王君萍為例,她為自己的兒子設脸書專頁分享他的趣事,卻被网民批評。更开設一個名「救救亚历山大」的群组。我認為网民的行为偏激,处理手法不當。

    針對現況。政府相关部门可設計模拟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式。首先,可利用网络在香港被普遍使為條件,讓更多网民留意及使用該應用程式。由于网络欺凌衍生的主要原因是网民不懂設身处地考虑人的感受。這个程式会有數个模拟网络欺凌情境,讓使用者在模拟欺凌中學会懂得体諒及考虑别人的立場。該应用程式应加入真实个案,使使用者体验被欺凌者所受的創傷,得以反省。

    回覆刪除
  5. 5D 07 張梓程
    现今人们都采取不认同即公審的态度,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人们都自封判官,网络公審每天都在网络世界进行。以王君平为例,他为儿子开设脸書专頁,却被网民批评。更開設救救亚力山大的脸書专頁。我认为网民的处理及拯救手法不当。
    针对这現况,我认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可设计模拟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式。首先,可利用网络在香港被普遍使用的条件,让更多网民留意及使用该应用程式。由于网络欺凌衍生的主要原因源于网民不懂设身处地,考虑被害人的感受。此外,而这个应用程式会设定成数个模拟网络欺凌的情境,让体验者亲身体验被欺凌的感受。而且应用程式應加入一些网络欺凌的真实个案,从中亦可体验被欺凌者所受的創伤及誤会,得以反省。

    回覆刪除
  6. 5D 溫水 19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網絡的應用更得心應手,而不當使用的情況也隨之惡化。網絡具隱蔽性,使人們誤認為從此可不必為言行負責:人們利用不包含個人資料的新帳號,去攻擊自己不滿的事物,甚至煽動他人結果形成網絡欺淩。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從消除隱蔽性開始,即是網絡實名制。政府應出臺政策,督促使用者數量極高的網站實行網絡實名制,通過身份證號碼或者個人手提電話認證使用者身份,並保證不會故意洩漏資料。一方面,這方便警方追查網絡欺淩參與者,並予以其真實的懲罰,如賠款、拘禁等。另一方面,這會形成一種負擔,使人們在使用網絡時更加謹慎,避免濫用網絡以至於遭到檢控,消除僥倖心理。

    回覆刪除
  7. 5D 21 蘇俊熙
    我們每天可以到社會網站了解別人的近況,但當有些網民見到不順眼的事,便會聯同其他網民一起欺凌他人,就以王君萍為例,她為她兒子開設專頁的原意是向他人分享她兒子的近況,但網民卻認為她是利用她兒子賺取金錢,於是網民們呼籲其他網民一起檢舉她的專頁,使她兒子的專頁被刪除了。
    我認為政府可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專門監督一些社交網站的情況,若該部門在社交網站出現問題時,立刻設查該網站,發送電郵給事主,詢問事主是否知情和事情的來龍去脈或發送電郵給引起欺凌的人,警告他們不要再攻擊事主,如果該網民不理會的話,部門立即向網絡供應商查詢網民的地址,再派警員拘捕網民,使其他網民不會再以身試法。

    回覆刪除
  8. 5D02陳杰明
    網絡日益發達,在生活中離不開網絡。所以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滿就在網絡上舒發,加上在網上不需要為言論負責。例如王君平她為她的兒子開網上專頁,分享她兒子的生活點滴,但被網民認為她利用自己的兒子來賺名利而被網絡公審。我認為政府可以從教育著手,但面要利用一些較新穎的方式去教育。例如設計一個有關網絡欺凌的卡牌遊戲,遊戲以「鬥地主」為藍本,一開始隨機分配主色,卡上印有解決方法或欺凌方式的卡牌。欺凌者(地主)受害者(農民1)和幫助者(農民2),欺凌者可以用印上欺凌行為的卡牌,而受害者要跟著相應的懲罰,而受害者可以用卡牌印上的解決方法和幫助者合作對抗欺凌者,以手上的牌最少為勝。這遊戲可以被學生感受欺凌者和受害者的感受和受害者可以如何解決,加上現今的青少年害怕沉悶的講座,而這遊戲生動有趣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在遊戲中青少年潛移默化地吸收網絡欺凌相關的知識,又可以玩樂這是兩嬴的局面。

    回覆刪除
  9. 陳沅鈞 5D 05
    網絡欺凌指以非理性角度、通過網絡對他人進行侮辱性言詞、文字、圖片等形式意圖精神上折磨、威脅、傷害、騷擾、羞辱的集體行為,進而達至「網絡審判」的目的。以台灣人氣博客王君萍為例,她嫁到法國誔下一名混血男嬰,在社交網站開設專頁分享兒子的生長過程,但卻被人認為她利用兒子賺取金錢,於是聯合他人一起攻擊她,把她專頁刪掉。
    網絡欺凌情況愈來愈嚴重,很多人利用匿名的這個特點在網絡上任意忘為,所以政府應立法來約束網絡欺凌愈趨盛行的風氣。立法可以起了一個助嚇作用,很多人之所以在網絡上任意欺凌別人是因為沒有法例的監管,於是非理性地欺凌別人,加上很多人都因為貪玩而參與欺凌別人的活動。所以立法能讓欺凌者知道他們的行為是犯法需要負上法律責任,也可以打消其他人想欺凌別人的意欲。另外,立法也可讓欺凌者反省自己過錯,明白自己應考慮他人感受為首要,不能非理性地透過網絡傷受別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陳沅鈞 5D 05
      網絡欺凌指以非理性角度、通過網絡對他人進行侮辱性言詞、文字、圖片等形式意圖精神上折磨、威脅、傷害、騷擾、羞辱的集體行為,進而達至「網絡審判」的目的。以台灣人氣博客王君萍為例,她嫁到法國誔下一名混血男嬰,在社交網站開設專頁分享兒子的成長過程,但卻被人認為她利用兒子賺取金錢,於是聯合他人一起攻擊她,把她專頁刪掉。
      網絡欺凌情況愈來愈嚴重,很多人利用匿名的這個特點在網絡上任意忘為,所以政府應立法來約束網絡欺凌愈趨盛行的風氣。立法可以起了一個助嚇作用,很多人之所以在網絡上任意欺凌別人是因為沒有法例的監管,於是非理性地欺凌別人,加上很多人都因為貪玩而參與欺凌別人的活動。所以立法能讓欺凌者知道他們的行為是犯法需要負上法律責任,也可以打消其他人想欺凌別人的意欲。另外,立法也可讓欺凌者反省自己過錯,明白自己應要考慮他人感受為首要,不能非理性地透過網絡傷受別人。

      刪除
  10. 5D 15 李諾琳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非常流行在社交網站討論一些事情,但往往都會發展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意見有分歧時,便會對他人進行攻擊,造成網絡欺凌。以王君萍為例,她與人在社交網站發佈兒子亞歷山大的生活近況,原意是希望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愉快生活。但被一眾網民認為她是利用兒子賺取利益,被網民檢舉她的專頁,最終被迫關閉專頁。造成網絡欺凌是由於網民缺乏網絡世界的教養,濫用社交網絡的權利。因此政府應教育市民正確使用社交網絡,例如在學校進行講座教育學生,停止網絡欺凌發展至下一化,而設置廣告則可以糾正廣大市民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應建立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以防止受網絡欺凌打擊。例如梁同學獨特朗誦變成網絡欺凌,梁同學以「一片冰心在玉壶」回應,可見他有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網絡欺凌難以影響他熱愛朗誦的心態。

    回覆刪除
  11. 5d 17
    在科技發達與言論自由的社會中,所說的每一件事與物都自由發揮,但當中包含的卻有讚美的、諷刺的、批評的,這一舉一動都能反到人們的品格修養。
    另外,現今互聯網的區域中都會發現有人被網上欺凌,往往是因為一些較主觀和偏激的人所發表的言論中發生,當然可以阻止,但是當數目不斷增加時就算解釋也無補於事。
    互聯網絡的世界難以監管,就算訂立法例控制網上欺凌也的難上加難。然而,我認為人們應該要自律和必須有批判思考才可以停止這類網上欺凌的事情發生,所以我認為應該要從小學開始就灌輸一些正確的互聯網資訊及待人接物的態度,第一讓學生從少培養習慣,第二有效減少網絡欺凌的發生,以達至雙贏的效果。

    回覆刪除
  12. 5D 14
    現今的人採取不認同即公審的方式,網絡欺凌則是其中一個方式。政府能夠教育市民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解決網絡欺凌的問題。我認為政府能夠聯同學校推行講座,因為大多使用互聯網的都是青少年,加上青少年容易因個人主觀而對他人作出評論,更容易出現網絡欺凌。推行講座可以以工作坊的型式進行,使學生可以參與其中,當然,工作坊會帶出正確的價值觀和防止網絡欺凌的訊息,並從活動中使學生明白在評論他人的同時,應該考慮他人的感受。

    回覆刪除
  13. 5D 11 鄺俊銘
    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網絡欺凌這個問題也日益嚴重,在王君萍一事可見,現時出現了一種「不認同,即公審」的欺凌手法,她只是一心想分享她兒子的趣事,但因有人不滿,接著呼籲其他網民檢舉該專業,令專業強制被刪除。我認為這跟人們的心態有關。
    所以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政府可製造一些關係網絡欺凌的影片在電視和網絡中播放,這些影片中是一些真實案例,令觀眾能代入角色,令他們明白做事前應考慮他人的感受,和令他們明白到被欺凌的人有多可憐。而之所以在電視和網絡中播放,是因為電視和網絡是現今青少年一定會接觸到的平台,所以這能令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教育片。當他們能將心比己的時候,他們便不會再在網絡上欺凌他人了。

    回覆刪除
  14. 5D 邱靜童 31
    現今社會的科技發達,網絡遍佈全球。網絡範圍極廣,而且人們可以匿名發表意見。即使發生網絡欺凌,亦難以解決。王君萍只想分享家人生活點滴,卻因被懷疑利用家人賺取名利,而被人檢舉及刪除專頁。反映現時「不認同,即公審」的網絡欺凌手法。這跟人們認為網絡上的作為無需負責的心態有關。
    因此我建議政府實施「登記匿名」的制度。首先,市民需在相關政府部門上,使用實名來登記會使用的網名。當網絡欺凌發生,相關部門可立刻查獲欺凌者資料,並予以懲罰。這對網民不負責任的行為有阻嚇作用,使網民在作出行動時,多思考舉動會否引致別人不適,而對自己作出的行為負責。

    回覆刪除
  15. 5D 06

    早前台灣博客王君萍,在社交網站開設專頁分享兒子的成長歷程,卻被部分網民認為是利用兒子賺錢,聯合一起攻擊她,把她的專頁刪掉。我認為該行為不可理喻,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在網上發佈消息,其他人可以抱持不同意見,但絕無權利扼殺他人發聲的權利。

    我建議政府由都教育及宣傳著手,助市民建立正確價值觀。時下年青人熱愛使用社交網站如Facebook及微博與親友聯絡,政府可拍攝宣傳短片,在網上討論區或社交網站播放,潛移默化教育青少年網上欺凌是不道德行為。同時也可和網上討論區及社交網站合作,一經發現網上欺凌事件,便對欺凌者帳戶進行封鎖,除去攻擊性言論,以打擊網上欺凌。

    回覆刪除
  16. 只要隨便打開任何一個社交網站例如面書等便經易找到很多被受惡意批評的貼文,就例如台灣名人王君萍,她在面書為自己的兒子設立了一個專頁,希望透过專頁分享兒子的生活趣事,帶給大眾歡樂。但網民卻認為她只是想藉自己的兒子「出位」和賺錢,更勸喻他人檢舉該專頁,令她的專頁受到很多惡意批評。造成網絡欺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缺乏同理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如果忽視網絡欺凌的問題,會令更多受害者受害,嚴重更可患上情绪病,例如:抑鬰症,精神緊張。因此,針對問題的成因,我認為政府可以請專業人仕舉辨一個以網上欺凌為主題的話劇表演,在各中小學巡迴表演,令同學明白受害者的難受,以及從乐觀的一面看事情。用話劇表演可以增加趣味性之除,亦可讓同學更真實地體驗被欺凌的感受。


    林曉晴 5D13

    回覆刪除
  17. 只要隨便打開任何一個社交網站例如面書等便經易找到很多被受惡意批評的貼文,就例如台灣名人王君萍,她在面書為自己的兒子設立了一個專頁,希望透过專頁分享兒子的生活趣事,帶給大眾歡樂。但網民卻認為她只是想藉自己的兒子「出位」和賺錢,更勸喻他人檢舉該專頁,令她的專頁受到很多惡意批評。
    造成網絡欺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缺乏同理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如果忽視網絡欺凌的問題,會令更多受害者受害,嚴重更可患上情绪病,例如:抑鬰症,精神緊張。因此,針對問題的成因,我認為政府可以請專業人仕舉辨一個以網上欺凌為主題的話劇表演,在各中小學巡迴表演,令同學明白受害者的難受,以及從乐觀的一面看事情。用話劇表演可以增加趣味性之除,亦可讓同學更真實地體驗被欺凌的感受。


    林曉晴 5D13

    回覆刪除
  18. 5D 08 褚健培
    近年來網絡欺凌這一社會現象被香港電視、報紙、電台、網絡等媒體設置為熱門議題,獲得廣泛關注和報導,引起了整個社會較大的反響,例如王君萍一事,令網絡欺凌變得更嚴重。本來只是為了分享生活點滴,但因網民的不滿令網頁被刪。
    我認為政府應立法規管網絡公司,網絡公司應了解被檢舉的網頁,嚴格查明其中原因而對被檢舉人士有所交代和還原其網頁,防止因部分網民的批評而發生同樣的事情。而且透過與警方合作,查明其真相,避免有不法之徒利用網絡來攻擊別人。在嚴密的網絡規管和警方合作下,可避免以惡意的手法來批評別人。

    回覆刪除
  19. 5D24杜婉婷
    在現今科技騰飛的時代,互聯網的普及導致網絡欺凌的問題出現並日趨嚴重。網友以「不認同,則公審」的模式成羣結隊地「圍攻」一人。以「亞歷山大母親」王君萍為例,她只是發佈和跟網友分享兒子的生活,但由於大量香港網友不滿和厭惡此做法,所以她遭受大量惡意批評和人身攻擊,甚至因香港網友合力地刻意檢舉,導致專頁被刪除。事實上,現今存在大量相似的網絡欺凌事件,所以此問題必須被解決。
    我認為政府應從公民教育著手,對象應針對青少年因他們涉及很多網絡欺凌的事件。政府應大力推廣宣傳,委派有關專業人士在香港的中學舉辦講座。當中以一些曾受網絡欺凌和被廣泛關注的受害者分享被欺凌的經歷和自身感受。令青少年能從中加深了解網絡欺凌對人心靈所造成的影響和被欺凌的感受。以此教育的形式令青少年真心明白和作出自我反思改善此問題,好比法例等其他阻嚇方法好,是個治標治本的解決方法。

    回覆刪除
  20. 5D02陳杰明
    網絡日益發展,隨著網絡的普及,上網已經成為現代的生活習慣。所以有很多人認為不公的事就在網絡上公審。例如王君萍一事,王君萍在網上開設專頁分享她兒子亞歷山大的生活點滴,但被網民認為是借兒子來「上位」,所以大批網民反專頁運動。有見及此我認為應從教育著手,舉行有關網絡欺凌的工作坊。這活動可以讓參加者可以知道受欺凌者的心理,從而帶出做任何事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工作坊性質的活動性較高,比起沉悶的講座工作坊更適合不喜愛沉悶的青少年。所以工作坊可以令青少年明白受欺凌者的感受而不會進行網絡欺凌。

    回覆刪除
  21. 5D12 展丁
    網絡世界不少人自封判官,採取「不認同,即公審」態度。如王君萍一事可見,她分享她兒子的趣事,但卻被一些「審判者」利用網站的檢舉制度把她的專頁刪除°網民常常使用一些偏激言論, 攻擊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
    針對網民的「不認同,即公審」態度,我認為應以教育手法改善。政府應在討論區或社交網站上刊登廣告提醒留言者注意自己言行,及提到網站攻擊可被判監等警介用語。及加強在中小學對理性表達的教育, 改善下一代的覌念。教育其應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他人的感受。

    回覆刪除
  22. 5D10江潤鋒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日益頻繁,從中引伸出的網絡欺凌現象也是累見不鮮,見怪不怪。以Facebook的「亞歷山大」一事為例,其媽媽,王君萍一心為分享其子的生活趣事而立Facebook專頁,但因受到部分網客的不認同,令其子專頁隨即被鼓吹的「救救亞歷山大行動」所刪去,可見人們會人雲亦雲地參與網絡欺凌。從政府角度而言,為了能在根源上解決問題,政府可以邀請一些社工以互動工作坊的方式,向普羅大眾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例如互動工作坊可以在各區以有趣生動的話劇,來令大眾深入認識並發現網絡欺凌的嚴重性和弊病。從而改變大眾對於網絡欺凌的兒戲心態,以減少其個案發生。

    回覆刪除
  23. 5D04陳詠堯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不少人喜歡利用網絡發布自己的生活趣事或自己對社會的意見,可是網絡世界往往有不少人自封判官,採取「不認同,即公審」態度。以「亞歷山大母親」王君萍為例,12年起為兒子亞歷山大開設專頁,向親友分享兒子生活照,但卻被本港部分網民判定為利用兒子「賺名賺利」,成立組群,搜羅其「罪證」,最後亦被香港網民於社交網頁上檢舉及刪除亞歷山大專頁。
    就着這情況,我認為應從教育方面入手。政府可多作宣傳,如在社區和校內舉行講座,或多印製一些小冊子,讓市民和學生了解網上欺凌的影響。當中可邀請一些曾受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到學校和社區分享自己的經歷,或把他們的經歷,所受影響和痛苦寫在小冊子。藉着教育,則能讓市民和學生明白網上欺凌的影響和害處,讓他們了解網絡欺凌不是普通群體性地發表意見,而是深深的傷害受害人的心理狀態。故教育能減少網絡欺凌,並讓更多人了解網絡欺凌的影響。

    回覆刪除
  24. 5d09 何倬熙
    當代乃高科技年代,網絡日益發展,網絡欺淩亦都隨之出現,當網絡上出現了不公平的事,網民就自行發起公審自以為判官,並打著「不認同,即公審」的觀念。從而出現了不少的網絡欺淩,故此要解決問題就必先教育網民,令他們明白自不是法官,網亦不是法庭。
    我認為要解決網絡欺淩可以採用加強監管的方法。以警察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監管網上的留意以及網上的動態,監察著網上出現欺淩的問題所在,再針對有關的問題作出改善,如限制有關專頁的留意質素,不容許有問題的留意出現,以保護有關的受害者。以王君萍的事件為例,警方可以透過監管在亞歷山大專頁的留言,再進行有關的方法以保護王君萍的心理質素不被影響到。透過加強監管以阻嚇到網絡上的欺淩者。

    回覆刪除
  25. 5D 黃睎彤 (27)

    隨著網絡的普及,上網已經成為現昤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但網絡欺凌問題也因網絡的普及而日趨嚴重,在王君萍一事可見,本港部分網民判定她利用兒子「賺名賺利」,接著呼籲其他網民檢舉專頁,其後她的專頁被人檢舉刪除,即採取「不認同,即公審」態度。
    所以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首先要教育公眾,讓社會對網絡欺凌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是教育欺凌者,很多欺凌者自身存在問題,才去欺凌別人,必須讓他們知道欺凌別人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應透過其他不會傷害別人的方法提出訴求,亦應明白欺凌必須承擔的後果。

    回覆刪除
  26. 5D 32 葉哲豪
    網絡普及化令很多市民都能狗,然而,網絡欺淩的事件亦不斷出現。以王君平为例,他为儿子开设脸書专頁,却被网民批评,更遭到網民的起底,身心都受到很大傷害。欺淩事件頻繁發生,很大程度是源於網民缺乏對於使用互聯網的原則的認知。
    我認為政府應該從教育入手,普及市民對使用互聯網原則的認知。政府可以參考《警訊》的方式,拍攝有關正確使用互聯網的短片,並含有各種不同的事例,在互聯網,電視以及各學校中播放。基於普羅大眾並不瞭解使用互聯網的原則,才會作出違反原則的行為如欺淩等。而短片能夠增進大家對此的認知,並能夠從事例清楚劃分何為欺淩行為。除了增加認知之外,觀看者也可以事例中明白欺淩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之大,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市民亦會將心比心不再將欺淩施加在他人身上,從而減少欺淩的行為。而短片通過不同途徑播放,則能夠令更多的人觀看,從而大大增加短片的作用。

    回覆刪除
  27. 在現今社交網絡普及的世代,人們不用外出便可以得知世界各地人們分享的資訊。但有人就濫用這方便,向不滿的事和人作出攻擊,更出現網絡公審的現象。不少受害人如案中王君萍一事可見,不少網民以自人主觀意見判斷別人對與錯,更加以人身攻擊。這以構成網絡欺凌,可見問題嚴重。
    因為,政府不能再坐以待斃,應立法監管網絡欺凌問題。例如立法限制註冊社交網站帳戶時需提交真實姓名和自人資料,而且限制每一個ip地址只能註冊兩個帳戶。提交真實個人資料能有就警方執法時尋找欺凌者,令網民失去認為網上是匿名的思想,更有效地阻嚇市民繼續進行網絡欺凌等行為

    回覆刪除
  28. 5D 23 譚善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亦變得普及。有人行用互聯網分享生活趣事,亦有人互聯網進行網絡欺凌。例如吳詠詩早前於社交網站貼文,指自己騙取了100元,便引起網民的攻擊。有見及此,有人建議政府透過立法管制以保障網民,免遭網絡欺凌。然而,網絡世界所涉及的層面極廣,執法人員難以管制執法。

    我認為網民先進行自我審查,繼而參與各種網絡活動;盡量減少把個人資料上載到互聯網,以免被「起底」。同時,亦可以提高個人社交網站的私隱度,例如將面書上的所有動態,設定只准指定朋友觀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5D 23 譚善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亦變得普及。有人行用互聯網分享生活趣事,亦有人互聯網進行網絡欺凌。例如吳詠詩早前於社交網站貼文,指自己騙取了100元,便引起網民的攻擊。有見及此,有人建議政府透過立法管制以保障網民,免遭網絡欺凌。然而,網絡世界所涉及的層面極廣,執法人員難以管制執法。

      我認為網民先進行自我審查,繼而參與各種網絡活動。5D 23 譚善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亦變得普及。有人行用互聯網分享生活趣事,亦有人互聯網進行網絡欺凌。例如吳詠詩早前於社交網站貼文,指自己騙取了100元,便引起網民的攻擊。有見及此,有人建議政府透過立法管制以保障網民,免遭網絡欺凌。然而,網絡世界所涉及的層面極廣,執法人員難以管制執法。

      我認為網民先進行自我審查,繼而參與各種網絡活動。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盡量減少把個人資料上載到互聯網,以免被「起底」。同時,亦可以提高個人社交網站的私隱度,例如將面書上的所有動態,設定只准指定朋友觀看,以及不要確認不相識的人作朋友。當然,網民亦避免在互聯網上作嘩眾取寵的事情,以免吸引他人注意,成為網絡欺凌的目標。

      刪除
    2. 5D 23 譚善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亦變得普及。有人行用互聯網分享生活趣事,亦有人互聯網進行網絡欺凌。例如吳詠詩早前於社交網站貼文,指自己騙取了100元,便引起網民的攻擊。有見及此,有人建議政府透過立法管制以保障網民,免遭網絡欺凌。然而,網絡世界所涉及的層面極廣,執法人員難以管制執法。

      我認為網民先進行自我審查,繼而參與各種網絡活動。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盡量減少把個人資料上載到互聯網,以免被「起底」。同時,亦可以提高個人社交網站的私隱度,例如將面書上的所有動態,設定只准指定朋友觀看,以及不要確認不相識的人作朋友。當然,網民亦避免在互聯網上作嘩眾取寵的事情,以免吸引他人注意,成為網絡欺凌的目標。

      呢個先岩..

      刪除
  29. 5D 20 薛穎賢
    隨著網絡的普及,上網已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不少人喜歡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見聞,但有些人對網絡上的一些資訊或評論有不同的看法,更可能向他人作出人身攻擊,如王君萍事件。從王君萍一事可見部分網民會惡意攻擊他們認為不能接受的專頁。欺淩事件的發生,我認為是因為網絡上難以追查身份,網民認為沒人能知道他們的身份,因此不理後果地去攻擊他人。

    我認為應從執法方面入手,如今網絡欺凌會如此嚴重是因為網民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因此,警方認利用IP位置追查網民的住址,把多次參與網絡欺凌的網民繩之以法。我認為此舉可作阻嚇的作用,令網民明白他們是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從而改善網絡欺凌的問題。

    回覆刪除
  30. 5D30胡帥迪
    近年,網絡公審、網絡欺凌的現象興起。在上年有(開引號)梁逸峰事件(關引號),由於他在朗誦的演繹雨人不同,外行人並不懂當中演繹的技巧,故此作出無知的行為。例如把梁同學的朗誦進行(開引號)惡搞(關引號),令梁同學因眾人的無知而飽受困擾。
    我認為政府應該從教育着手。因政府是一個領導者的角色。政府應教育年青人、市民等等不要進行人身攻擊。用講座、廣告等等形式宣傳,在講座廣告中,傳遞一個要站在別人立場上想一想的信息,這一個信息可以解決網絡欺凌的問題,因為網絡欺凌的出現是因為沒有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沒有思考別人被欺凌的無奈和感受。若能傳遞到這樣的信息,就能解決網絡欺凌的問題。
    有人認為政府可以立法禁止網絡欺凌的問題,而我則不認同。因為立法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問題。的確立法可以立即看到成效,但不能解決人欺凌人的根本,例如出於妒嫉等等。他們不在網絡欺凌而到現實欺凌還是可以的,故此這不是一個開引號 預防勝於治療的方法 關引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