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星期二

中四 測驗

第一篇
1.      設題目標:掌握說明的手法(單元五);考核能力:整合
(1)指出唐朝皇帝對鷹的態度。3分)
(2)介紹鷹坊裡四種獵鷹的特色。(3分)
(3)介紹唐朝人對鷹的分類方法。(3分)
(4)說明古代中國人捕捉獵鷹的技巧。(3分)
 
2.      設題目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考核能力:伸展
無從判斷(3分)
答案分析:第一項陳述無從判斷,作者在第3段雖指鶻能捕捉大型鳥類,但不能確定牠在四種獵鷹中體型最龐大;第二項陳述無從判斷,作者只提到「從東北傳來的白色的蒼鷹,是價值最昂貴的蒼鷹」,又說「黑色的蒼鷹也很昂貴」,當中沒有表示獵鷹的毛色與價值有任何關係。

3.      設題目標:理解作品內容;考核能力:重整
說明手法﹕(1)(3)定義/引用/描述/舉例     任意兩項,各(2分)
解說﹕    2)(4)定義說明﹕介紹鷂是一種體型小的短翅鷹屬飛禽。
引用說明﹕引用杜甫的詩歌,用以說明黑色蒼鷹的特性。
描述說明﹕描述四種鷹的外形和習性。
舉例說明﹕舉出唐太宗的「將軍」為例子,說明格陵蘭鶻
「特別受到珍視」。    任意兩項,各(3分)

4. 1)無從判斷(2分)
答案分析:第一段雖然提到李斯要被處死時,仍不忘談及他所珍愛的蒼鷹,但是他那一刻只是談及,卻非「大力推廣」,而他之前有沒有「大力推廣」,則是無從判斷。
2)正確(2分)
答案分析:第四段說「毫無疑問,有大量獵鷹來自唐朝疆界以外」,可見唐朝的獵鷹大都來自境外,所以本題答案為正確。
5.  答案2分)
答案分析:第六段說古人在捕捉幼鷹時,會用「鴿子來進行偵察」可知他們會「(1)借助其他自然生物」;另外古人會「使用精緻的獵網捕捉幼鷹」,顯示他們會「(3)製作特別的工具」;他們只在「幼鷹轉移棲息的地方時」,才捕捉幼鷹,反映他們會「(4)尋找適當的時機」行動。「(2)裝上玉和尾鈴」是捕捉獵鷹後的事情,並非答案。

第二篇
6. 設題目標:理解作品內容;考核能力:重整
無從判斷(3分)
答案分析:第一項陳述無從判斷,作者只是說明一般情況下,不必在家裏打電話和接電話,卻未有提及自己是否如此。第二項陳述無從判斷,文中沒有提及作者會否在最緊逼的一刻才發放訊息。

7. 設題目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考核能力:伸展
D3分)

8. 設題目標:歸納段意和內容層次(單元六);考核能力:重整、伸展
1)緊急的電訊聯繫工具(3分,重整)
2)對公眾造成困擾的工具(3分,伸展)



9. 設題目標:歸納段意和內容層次(單元六);考核能力:伸展
1)第三者被逼接收對方的通話聲。(3分)
2)第三者無法與對方有效率地談要事。(3分)

10. 設題目標:掌握論點與論據(單元六);考核能力:重整
流動電話是黑洞,扭曲時間,吞噬人性。(3分)

11.  設題目標:掌握論證方法:引用、比喻及歸納論證(單元六);考核能力:重整


1)歸納(2分)
2)濫用(2分)
3)引用(2分)

12. 設題目標:理解作品內容;考核能力:評鑒
 我同意。(1分)現今科技發達,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隨時隨地與別人互通消息。但流動電話太過方便,容易令人忽略溝通的素質,甚至不理會時間和場合。溝通在缺乏目的、不經思考的情況下,內容便會變得貧乏。(5分)(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篇
13. 考核能力:理解篇章內容
(1)對博雞者的所為感到痛快,但認為未能為袁守申冤(3分)
(2)完全失去氣焰,叩頭謝罪表示不敢再犯(3分)
14. 考核能力:掌握人物性格
博雞者帶領數十人攔截土豪,徑自上前把土豪拉下馬毆打,並押着他遊街示眾,令土豪的奴僕驚散,表現他的威武勇敢。(3分)當土豪的兒子要依仗人多奪回父親,博雞者以「若欲死而父,即前鬬;否則闔門善俟」幾句話曉以利害,迫使他為了父親安全而離開,表現他的智謀。(3分)
15. 考核能力:理解篇章內容
   C3分)(答案分析:土豪的兒子不敢阻止博雞者,是因為投鼠忌器,怕博雞者對父親不利。)

16. 考核能力:理解篇章內容
   (1)正確(3分)(答案分析:作者第6段評說袁守「其禍非外至也」,是由於沾沾自喜、輕視臧部使者所致。);(2)無從判斷(3分)(答案分析:作者沒有提及相關觀點。)
17. 考核能力:掌握文言語譯技巧
很多在鄉里充當俠義好漢的人都服從他(3分)(答案分析:「為里俠者」是名詞性短語,解作「在鄉里充當俠義好漢的人」;「下」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引申為「服從」的意思。)

文言知識虛詞

18. 試分辨句子中的帶點字是屬於哪類虛詞?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
(1)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寧:語氣副詞2分)
(2)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與:並列連詞2分)

19. 試解釋下列句子中帶點字的意思。(4)
(1)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
於:2分)
(2) ……問其故曰:「而盜金於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淮南子‧氾論》
徒:只是2分)

20. 「之」還是「其」都兼有虛詞和實詞的用法。試在括號內填上「之」或「其」,
使成為完整的句子。 (4) (每個1分)
(1) )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論語‧述而》
   (2)  蕭相國即死,令誰代()?  《史記‧高祖本紀》

        (3)  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悲也。  《韓非子‧和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