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中五文化

一 文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解釋當事物發展到極點、窮盡的時候,就必須求變化,變化之後便能夠通達,適合需要。
例子:古時候,尚未發明紙之前,文字多書寫於帛,竹片之上。帛,窮人用不起。而竹片又太過龐大笨重,收藏不易。因此開始有人尋求替代的方法。直至蔡倫造紙後,紙的書寫便利性,價格適中,大家都用得起,符合大眾的需求,而後才廣為流傳,成為今日生活中的必備物品。

二 文言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 “尚書·君陳”
解釋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貪圖享受。
例子: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百姓流離失所,禹奉命帶人打獵把獸肉分給百姓吃,又帶領大家疏通溝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還教導人們播種莊稼,讓人們按需要交換物資,使天下太平。

三 文言百敗而其志不折
解釋即使失敗一百次也不屈不撓
例子:孫中山發動革命起義屢次失敗,直到第九次失敗仍不放棄。

四 文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解釋爬到一百尺高的竹竿頂端,仍努力不懈,繼續向上更進一步
例子貝爾發明電話之後,變得很富有,但他還是繼續努力發明和研究。他希望幫助人們傳訊與溝通,。

五 文言謗議庸何傷?虛譽不足慕
解釋誹謗的議論何必憂傷,虛假的榮譽不值得羨慕
例子:

六 文言兵欲勝敵,謀責素定
解釋戰鬥時想要戰勝敵人,計策就貴在平時能夠決定。
例子:有一次對課,壽先生出了“獨角獸”三字讓學生們對輪到魯迅了,他根據學過的《爾雅》,對了個“比目魚”。壽先生聽了 十分高興,說: “''不是數字,但有單的意思,''也不是數字,但 有雙的意思,可見是用心對出來的! ”又有一次,壽先生出了個五字課題: “陷獸入阱中”。大家苦思冥想, 一時都對不出來。魯迅根據《尚書》裡“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對了個“放牛歸林野”,又受到壽先生的誇獎。這種對課練習,為魯迅日後的寫作,帶來很大好處。

七 文言博覽兼聽,謀及疏賤
解釋廣泛閱讀各種書籍,虛心聽取各方面意見
例子: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明鑑流傳於世。古代君王系社稷天下與軍政大權於一身,說一不二,最難得的就是“兼聽”,包括聽取反對自己並且被實踐證明是反對對了的意見,包括當眾頂撞叫你下不了台的意見。貞觀之治為一定範圍內的“言論自由”作了最好的註腳。

八 文言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解釋不飛也就算了,如果要飛,那就要直衝雲天;不叫也就算了,如果要叫,那就要令人震驚
例子:每當這位青年回憶起解開了一樁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這位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九 文言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
解釋:不以一尺大的玉璧感到珍貴,而珍惜一寸光陰
例子:愛迪生大部分的發明物並不具原創性,而是對一些其他的專利進行改良,且事實上許多都是由他眾多的員工發明的。因此,愛迪生常受到未分享這些功勞的批評。然而,愛迪生得到不少國家的專利,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

十 文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例子:巴赫好愛音樂,而他哥哥是一位宮廷樂師,但他卻堅決反對弟弟學習音樂。因為他知道自 己身在宮廷任職,也不過是一個“高級僕人”罷了,不能讓弟弟再步他的後塵。可是,早已下定決心學好音樂的弟弟卻絲毫沒有改變初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