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勵志故事


京港兩個勵志故事 譜寫同一人生感悟

29/10/2013
【明報專訊】本報今日有報道,分別講述北京和香港各一名年輕人,出身貧窮家庭,但是他們都不向現實低頭,逆境自強,力爭上游,透過苦讀學習知識、創造環境厚植能力,結果是他們在不同領域都冒出頭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值得注意的是兩人稍有所成之後,未亟亟於追求豐盛的物質生活,而是以一己所學或經歷,啟迪更年輕的一代。這兩名年輕人的陽光故事是一股清泉,給紛繁雜亂的世道注入一股正能量;對於政府而言,這兩名年輕人的自強不息,說明教育之重要,構思中的扶貧政策,只要抓住教育不放,投入必需的資源,減少隔代貧窮,則整體社會就有望變得更好一點。

張偉賢張立勇對抗宿命
奮力拼搏闖出新天地
先說本港的年輕人張偉賢(27歲),小時候住寮屋,母親從事清理垃圾工作,把他帶在身邊,相信是為了照顧,這些歲月,張偉賢與垃圾為伍,撿拾富裕人家捨棄的玩具來玩樂,這段經歷,使他體驗珍惜與匱乏之樂。張偉賢有機會讀書,喜愛旅遊,念中五會考後想到外地開眼界,但是家中經濟情不可能支持他周遊列國,張偉賢鼓起勇氣向校長求助,這位校長通情達理,不但未以為忤,反而替張偉賢籌得5000元,圓了這個學生首個旅遊夢。
在大學,張偉賢積極學習,先後共獲11項獎學金,申請美國一項計劃去南極,他電郵情商到過南極的李樂詩寫推薦信,最終在2000人競逐中脫穎而出;張偉賢成為首個華裔極地領隊,拍攝各地風光、寫網誌及在大學和NGO的一些講座,分享經歷,給窮人看世界。現在,張偉賢有感於10歲兒童不知道蘋果和雞的原貌,他希望透過組織生態遊,協助更年輕一代認識生活的地方和世界。
至於北京的張立勇2004年名動清華大學之時,只有29歲。張立勇出生於江西贛州一個小山村,家貧,17歲時(1992年)輟學,為協助父母還債,南下廣州打工,做過建築工人以至包裝部經理等,這時候一些工作遭遇,使他認識到英語的重要,而當時的工作環境,卻難以學習;1996年,張立勇毅然離開廣州,到北京清華大學食堂做廚師,他曾經形容,那時候每天大清早騎單車去食堂,而與他同齡的大學生逆向而行,大學生到課堂上課,他則到食堂做工。對一名渴求知識的年輕人,這種情景,肯定是刻骨銘心的經歷。
張立勇不向命運低頭,工作之餘善用時間,把握每一個機會,自學英文,例如15分鐘吃飯時間,他只吃7分鐘,餘下8分鐘就去啃英文。這樣,從1999年起,張立勇不但參加了內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獲得通過,2001年英語托福考試,他得到630分(滿分677),不少清華尖子都拿不到這個分數,一時間,張立勇成為清華大學的傳奇,傳媒追訪不絕,清華學子把他比擬為深藏不露的少林高僧,冠以「清華神廚」外號。
雖然張立勇成為熱議焦點,他並未因此昏了頭腦,有很多機會向他招手,但是張立勇堅持學習優先,只接受在清華大學安排,從事宣傳、報刊編輯等工作,另開辦「陽光立勇北京工作室」,給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英文學習方法等諮詢。此外是奔波於途,迄今仍然經常到各地學校演講,以自己的經歷激勵學生、鼓勵同學們學好英文;2009年11月,張立勇放棄分配到國家部委和外國企業的工作機會,發起公益活動「中國少年責任與成長大講堂」,全力投身扶掖年輕人的工作。
增教育投入減隔代貧窮
才會帶來社會實質改變
張偉賢和張立勇這些經歷,其實與許多同類故事一樣,都是人窮志不窮,刻苦學習,認定目標,奮力向前。另外,他們在奮鬥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得到其他人協助,例如張偉賢夠膽識敲校長室的門,情商旅費,這位校長不僅包容,還籌款讓學生圓夢;至於張立勇,他說過公餘經常到清華課堂旁聽,聽演講(包括聽過微軟主席比爾‧蓋茨的演講),由於他並非學生,許多時候被保安等工作人員攔阻,但是經他請求,工作人員多被他的好學精神打動,予以放行。那位校長和工作人員的協助和包容,對張偉賢和張立勇的成長,肯定起過一定作用,說明教育機構要盡量寬容的重要。
張偉賢和張立勇的人生旅途,還有很長時間要走,他們會取得什麼成就,且待兩人答考卷;不過,總的而言,兩人迄今取得的成績,再一次證明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而使更多人得益於一個人的轉變。特區政府已經制定貧窮線,如何扶貧、滅貧說紛紜,工會、團體提出不乏派錢、派津貼的訴求,政府務必要頂住政治壓力。應對貧窮問題投入的資源,必須用得其所,而教育是最能創造價值的投資,若對教育資源的投入,盡量做到減少隔代貧窮,則個人拼搏加上得到適切支援,有更大機會給社會帶來實質轉變,出現真正減少貧窮的局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